新鮮人,對於一群十五、六歲,正值血氣方剛,卻又不知人情世故的年輕小夥子來說,是多麼神聖響亮的名詞啊!破曉時分,當街道上傳來燒餅攤販的叫賣聲,送牛奶的腳踏車溢出濃郁乳香,這些穿著筆挺制服、背著希望書包的一群,散發年輕的朝氣,又驚又喜向學校邁進。他們洗淨頭腦,準備在這值得驕傲的一天,吸收前人的智慧結晶與一切做人處事的道理。
 
在校園裡,他們抱以求知的欲望,聆聽老師的講解。即使有不明白的地方,也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在課堂上,老師和這些新鮮人往往產生互動的關係;同學與同學之間彼此認識、切磋、砥礪。在每兩個上課鐘與下課鐘的循環之間,他們逐漸瞭解如何生活在這大家庭裡。面對著來自各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它們存在著一種共識,不論在教室裡、在運動場上,每個人培養同學間的友情,在舉辦的各項學藝活動中,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或許,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外,大家共處在一個屋簷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不但是難得的緣分,也是在漫長歲月中,真心體會團體生活的好機會。
 
畢竟,他們的心靈純潔,偶爾犯下無心的過錯,但是,這不足以成為抹煞他們天真性情與求知精神的藉口。在重蹈覆轍,犯下嚴重錯誤之前,老師對於學生,抑或同學之間,應以關懷代替嘲諷,以鼓勵代替責備。在領航燈塔與成群海鷗的導引下,不再迷失方向,不再徬徨猶豫,充滿勇氣與信心,擺脫惱人的漩渦與奸險的暗流,在心中留有一泓清泉,陪伴著暴風雨後的彩虹,航向繼來的光明。
 
高一新鮮人在步入校園後,熟悉著這一挑戰。他們手牽著手,肩並著肩;即將經歷失敗的痛苦,也將品嚐成功的滋味。在如此和樂融洽的氣氛中,共同享受未來三年的求學旅程。他們更應該體會共甘苦的真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斷地成長、茁壯,使得在每次落日餘暉的照耀下,步出校門,又是充實的一天!
 
~節錄自1997年【延平文粹】
 
這是我升高中的第一篇國文作文。當時對於這篇文章的設定是,從自己本身身為高一新鮮人的角色跳脫出來,以一種旁觀者的心境來揣摩,用第三人稱的筆法切入,所以,裡面所稱的他們實際上就是指我或我們。在段落的安排上,還是遵照著起、承、轉、合--四部曲。
 
我中學時代的作文風格,除了常見的排比跟對比之外,主要是在修辭上流露出大量的譬喻、轉化、映襯、借代...等手法。所以在咀嚼這些字句的時候,可能需要花點腦筋去想像,才能在腦海中構築鋪陳出一幅圖畫,去象徵我實際上想要傳達的意念思想。比如說,第三段當中說到的「燈塔」是指老師、「海鷗」是指同學。那麼,「暴風雨後的彩虹」又是什麼呢?很多伏筆,其實留給讀者相當程度的想像空間。
 
因此,當時第一類組的第一名,同時也是當年打遍天下的文豪,曾經說我的文章已經雕琢到有些「虛無飄渺」,或許,在當時無時無刻不在考試的生活節奏中,只有在每個星期難得的作文機會,才能盡情揮灑,玩弄讀者的眼睛?因此,同樣是完成一篇作文,我往往需要比別人多耗費一到兩倍的時間去潤飾。這也許是一種個人對於文章的審美觀的表現跟矜持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善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