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濕冷的一天,也是整天都在上課的一天。
不過,這次上課的地點比較高級,是在『視訊會議室』,
有皮椅跟大螢幕視訊裝置,還有隔壁開放式吧台傳來的陣陣菜香跟咖啡香...
 
我們早上的課程是延續上禮拜的『社區醫療群』,
不過是邀請社區診所的醫師來談談「家庭醫師角色」的經驗分享,
畢竟,開業醫的眼光還是跟大醫院相當不同的。
 
比如說,他們有做「家庭訪視」的動作,
但這跟醫學生參加的公衛家訪是不同的,
他們面對的可能不是有一餐沒一餐的獨居老人,
卻可能是針對門診治療效果不佳或者家屬認知跟客觀環境有障礙的病人。
家庭訪視可以改善醫師與患者,或者醫師與家屬之間的人際關係;
可以了解患者的現實環境跟生活情形;
可以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各項社會資源的對口;
也可以宣導安全環境跟保健方式,協助自我照護的能力。
 
這堂課給我的感覺,家庭醫師未必要懂很深奧的疾病,
但必須博學多聞,對於常見的疾病能有妥善且周全的處置,
要整合醫學資訊,提供患者諮詢的窗口,要為病患做後續的追蹤,
還要參與衛教跟社區公衛群,提升社區健康營造。
 
下午,我們又複習了如何做乳癌篩檢跟子宮頸抹片檢查,
不過,是以更深入且務實的層面去探討,而不只是開開單,做做檢查而已。
這才讓我了解,抹片採樣其實有很多注意事項,不但醫師自己要注意,
更要提醒受檢女性,並且說明清楚,
才不至於影響診斷或造成抹片難以判讀,
也不會讓受檢者擔心檢查後的出血現象。
 
最後一堂課是分享「與病人的溝通」,
也是現階段的我感覺最實用且有趣的部分。
其中提到一個重點,
就是其實我們醫生面對的是一群來自各個不同社經地位階層的病患,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我們所想的,病患也理所當然的這麼想,
而是要從病人的角度出發,去想像他們的想法,
因此,對於病患無厘頭的問題,也不要去批評或責怪他們。
 
不管是語言上或者非語言上的溝通,
一種良好的溝通模式,應該是「平等」,「信用」,而且「互惠」的。
針對「治療性溝通」,提到了一些小技巧作為參考:
 
1. 識別病患:避免開刀開錯邊,或開錯病人。
2. 重述:讓病人知道我們有在聽,並且沒聽錯。
3. 澄清:把疑問處解釋詳細清楚。
4. 反映,反問,詢問:有互動,達成彼此的共識。
5. 提供必要的訊息:適度的衛生教育與導正觀念,主動提供各項社會資源。
6. 集中焦點,深入核心:為病人設想可能的問題。
7. 關懷與專注的傾聽:主動聆聽,以病人為出發點。
8. 接納不批判:對於病患的無知與誤解,予以包容。
9. 善用沉默:對於病患對其他醫生的抱怨批評,不附和也不辯解。
10.開放式的問題:降低病患的警戒心,以便取得更多資訊。
11. 讚賞:對小朋友很有用,如送貼紙或糖果。
12. 鼓勵病患描述其感受:取得信賴感。
 
不過,今天最大的收穫是:發現辦公室的一間書櫃,
裡面有一籮筐的書籍,我指的是非教科書的那種醫學通識書,
像是「臺灣醫學五十年」,「白色巨塔」......之類的,
阿長鼓勵我們去看,而且歡迎外借!
 
呼~以後大概很難有機會去看這些書了吧!
有這麼好的免費資源,趕緊做個計畫,
趁這個月好好的大~ 快~ 朵~ 頤~ 一番囉!
 
今天先借了「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
聽說很好看,但一直沒機會看,
晚點再來分享讀書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善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